昨晚和朋友一起去听了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次去现场看音乐会还是刚搬来的那阵子、对物价没什么概念的时候。我不太记得当时一张门票多少钱了,可能六十多,也可能八十多,总之是一个放在现在我绝对不会买的数字。
正是这位朋友之前告诉我了一个年轻人福利(以古典音乐界的标准来看),35 岁以下的人可以注册加入一个年轻人捡漏项目,开演前一周左右的时候,如果有余票,会收到邮件邀请,可以平价买到门票。当然,不是什么好座位。
时隔三年多又去看音乐会,是因为这次的曲目是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前阵子看到豆瓣上有一些对古典音乐颇有研究的友邻们在讨论小提琴协奏曲的优劣,结果大家(三个人)一致认为贝小协和勃拉姆斯的小协是最好的,其他的耳熟能详的小协比如柴小协就逊色许多。当时我的好奇心就翻腾了上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于是在我收到邮件看到要演这首的时候,马上就决定要去了。
音乐会八点才开始,对于一个八点已经开始刷牙准备进入睡前准备时间的人来说,真是艰难险阻啊。而且昨天不巧是一个手忙脚乱的一天,我也没来得及午睡,下午钢琴课下课后径直到朋友家做客、顺便练了会真钢琴,吃过饭就去音乐厅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多伦多的观众好淳朴好热情啊,上半场贝小协演完以后,愣是给小提独奏兼指挥鼓了四轮掌,次次都很热情,吹口哨的、喊 bravo 的、起立鼓掌的。于是指挥应该挺开心的,又给大家临时加了一个节目单上没有的返场小曲子。由于坐得过于远了,名字我也没听到,只觉得很熟悉,像是电影配乐,但真的很好听,有一点现代、有一点探戈的风情。
但我居然没睡着。我真的听得特别认真,可以说是全神贯注了。
现场听还是会感动。这个小协只有上下两个乐章,但是两个乐章的主题都能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第一乐章结尾处的小提 solo 充分展现了小提琴的魅力。那是一段双音,明明是一把琴,却又有主旋律又有伴奏,加上双音特有的音色,实在很妙。第二乐章也很好听,很多变化,但又不觉得套路,有一种乡村婚礼上人们一轮一轮地跳舞、快乐得停不下来的感觉。
小册子上说贝多芬当年写这个曲子只用了四五个星期,而且显然写得很赶,说是手稿乱七八糟的,首演的时候小提琴家几乎是在视奏。小册子上还用了很多我抓破头皮都想不出来的形容词(比如 expressive, dreamy, poetic, pastoral),再次感叹这些写小册子的人真是太厉害了。
下半场刚开始的一首当代作品我去之前预习过,当时觉得乱七八糟的毫无美感。不过现场听却改观不少。虽然仍然很像演出开始前乐队在调音(笑),短,也没有什么旋律,但是现场听格外有意思,因为一直可以听到不经常听到的声音,然后就去找到底是哪个乐器发出的声音。后来我又看了一下网上的视频,发现弦乐应该是用了很多震音 (Tremolo)。现场听,弦乐的音量很轻,但是丝滑细腻,非常美妙。另外打击乐部的小哥窜来窜去的,忙坏了。朋友说像是“把全部玩具都玩了个遍”,的确如此!
回家后又仔细看了小册子,说是作曲家写给贝多芬 250 年诞辰的,因此里面有很多致敬贝多芬的元素。我果然是一窍不通,完全没听出来,哎。
音乐会结束已经十点多了,等地铁的我恍惚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点了,自己还站在热热闹闹的地铁站......到家还有点没缓过来,睡觉已经十二点了,加上昨天下午出门后就没回家,该洗的碗、该收拾的厨房也都一并拖到今天早上才弄,整个打破了我的日常,有点懵懵的。
但是,我还是决定以后多听一听贝多芬!要是以后能搞明白什么是作曲上的优劣就好了。
我觉得勃小协的第二乐章好好听,有一种在天际翱翔的,自由自在的感觉!另外,新年快乐呀!
回复删除我还没听过!我又买了下周贝钢协的票😂忙坏了!我要去听听看勃小协~
删除